第(2/3)页 …… 仁医堂后院,晨光初升。 几名静心堂的杂役在林一的指挥下,小心翼翼地搬运木板、石灰、水缸和铁锅,一趟趟地往西厢房送。 墙角边架起了一口熬煮器具的柴灶,几个打铁铺提前定制的细长铁针、弯勾刀、钳状夹子和削平的青铜小钩整齐摆放在案几上。 西厢房门口,挂上了一块刚写就的匾额——外科间。 这三个字是李恒之亲手所题,字体遒劲含蓄,稳如巨石压顶。 林一立于门前,看着那房内房外的忙碌,不禁心头一阵澎湃。 “这便是我在这个时代建起的第一座现代化手术室。” 在没有电灯、无菌实验室、蒸汽高压锅的古代,要建立一套“可用”的手术环境,最关键的就是——隔尘、通风、消毒。 于是,他挑选西厢房作为外科间。 只是难为了李文诚,刚搬进去没几天,又要搬出来和林一挤一间房。 西厢房原本为存放药材的旧库,位置独立、远离街道尘嚣,且门窗通透,利于通风。 林一特意命人用石灰粉将四面墙壁和地面涂白,再洒上一层薄薄的艾草水进行熏蒸。 墙角摆了几个自制香炉,日日点燃,防虫又除异味。 靠东墙放置一张特制木榻,高三尺,宽二尺六,用打磨过的杉木制成。 榻面覆盖一层新裁的麻布,上面涂过药酒,晾晒三天,防腐防虫。 榻侧,是一张木案,搁着一块用粗陶烧制的大水缸。 缸内装满煮沸后的温水,用以术前洗手。 水缸边上,放有粗盐、蒸馏酒和磨细的皂角粉,供清洗消毒之用。 三日后,“仁医堂外科试验间”正式挂牌成立,静心堂送来首批五名重症患者,皆签有病患本人或家属手印允诺试治。 消息一出,整个青州城哗然。 各大医馆、茶肆、街坊议论纷纷: “仁医堂疯了?敢拿病人练刀?” “这林一是谁啊?说得头头是道,真能救人?” “静心堂都参与了,怕是有大动作……” 然而,不论众人如何猜测,林一已经戴上头巾,穿上特制的长袍,站在试验间的床前。 今天,是仁医堂外科试验间挂牌后的第一次手术。 本次手术依然由李文诚主刀,林一从旁指导协助。 而病人是一名三十出头的壮汉,腹部鼓胀,右下腹疼痛难忍,已有数日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