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丙吉将他推荐给了魏相,给他当门下吏。 这至少让萧望之能有一碗饭吃。 只不过从那之后,萧望之的仕途就注定坎坷了。 …… 今日萧望之来长安,自然不是因为来参加科举考试——被革职的郎官哪里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呢? 他来长安,是听说自己的老师夏侯胜被下了诏狱。 虽然萧望之也认为应该给孝武皇帝上庙号,但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,所以他一听说夏侯胜遭此大难,连忙就告假赶来了长安,打算见一见夏侯胜。 没成想,夏侯家谢绝一切访客。 没见成自己的老师,萧望之却误打误撞地知道了要科举考试的事情,于是就留下来打听了一番。 很快,他就认定这是一个选拔人才的好法子。 所以在酒肆中才一时没有忍住,与那些郎官起了口角。 口角上占了上风,是一件开心的事情。 但是当萧望之走出酒肆,看着长安城来来往往的行人,再想想那些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郎官们。 他才发现自己居然有些迷茫。 他们这些庸庸碌碌之辈,都有机会为国出力,我萧望之为何不行呢? 难道自己一辈子就空度过去了? 萧望之不甘心。 在街边发了一会儿呆之后,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去处。 只有去找光禄大夫丙吉,也许才能给自己想一个好出路。 大约在薄暮的时候,萧望之来到了丙吉的府上。 对萧望之来说,丙吉亦师亦友,是他值得信赖的一个人。 但是萧望之没有立刻见到丙吉,因为这几日,丙吉都在操持大汉这第一次科举考试的事情,每天早出晚归,不得片刻的歇息。 所以萧望之这一等就等到了亥时时,才终于是把丙吉给等回来了。 丙吉知道萧望之的来意之后,就在膳房里,一边匆忙地吃着饭一边和萧望之谈了起来。 萧望之看着丙吉匆忙的样子,觉得甚是奇怪。 平日里,丙吉虽然也算是尽职尽忠,但从来不像今日这般勤苦到狼狈的地步。 “长倩,此次从河南来长安,是为了何事?”丙吉先开了口。 “我听说了家师下狱的事情,心急如焚,所以特意来看看,如今家师虽然已经转危为安,但是却闭门不出,我仍然放心不下。” 萧望之最大的优点就是知恩图报,不管是谁,对他有饭食之恩,他都会记在心中。 “此事无碍,更不应该再起波澜了,过了一些时日,想必夏侯公能够想通的。” “但愿像丙公所言。” “你来得正好,我想问你,河南郡中,给孝武皇帝上庙号的事情行得可还顺利,有没有人闹事?” “有几个儒生闹过几日,但是最后都被魏相给逐走了,我来的时候,郡中已经选好修庙的地方了,不少豪民富户,还主动捐了钱粮,百姓也颇为踊跃。” 丙吉一边咀嚼着豆饭一边点头说道:“看来,陛下站在了民心这边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