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于是,霍光就点了点头,称颂道:“陛下思虑周全,老夫受教了。” “如此就好,除了教化之外,朕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广开言路。”刘贺示意霍光退下之后,接着说道:“昔日,齐威王有言: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;上书谏寡人者,受中赏;能谤讥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” “有了这《长安月报》,不只是博士弟子能在上面登载文章,长安的官吏、百姓日后也可以写记事文,抨击朕施政时的得失,蔡卿,你是御史大夫,觉得此法如何?” 虽然刘贺从未和蔡义在私下打过交道,但是这几次朝议,他总是有意无意地给蔡义一个露脸的机会。 显然这是有一些作用的,这棵将死的老树似乎焕发出了一丝生机,眼中又生出了许多对名利的炽热。 恐怕,在有意无意之中,蔡义已经将自己归到了“帝党”当中了。 蔡义站了起来,来到了霍光刚刚离开的那个位置,用一种高亢的声音说道:“陛下此举有上古贤君的风范,哪里是齐威王可以比的呢,老臣认为这《长安月报》定能起到广开言路的作用,获得百姓称赞的。” “蔡卿这么说了,那么朕也就放心了。”刘贺点了点头。 霍光是三公,蔡义是三公,还有一个三公是接替杨敞的丞相任宫。 任宫五十多岁,在最近的几任丞相当中,年龄最小,资历最轻,而且刚刚上任,还谈不上威望不威望。 但是过场还是要走的,天子怎么能冷落当朝的丞相呢? “朕的这第三个目的,就是想通过这《长安月报》,让更多的百姓能了解到朝堂是如何施政的,施政之前让百姓有所知,施政之时让百姓有所见,施政之后让百姓有所思,政令定然更加通畅,任卿,你是百官之首,朕想听听你的看法。” 任宫还从未在朝议上被天子点名对奏,虽然他是霍光的死忠,但是此刻仍然有些激动,连忙就站了出来。 天子的这个问题,一点都不难回答,因为大将军刚才已经发表过意见。 既然大将军都对此事赞同,自己也没有意见反对。 “回禀陛下,微臣觉得此举甚好,以后朝廷下达政令的时候,可以提前通过《长安月报》公布,让百姓提前知晓,先观民意如何,朝堂借此可以获得一个转圜的余地,微臣以为,不只要有《长安月报》,其余各郡国应该也要有各郡国的月报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