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五十五章:纠纷-《兼职风水师》
第(3/3)页
“那也是出过事之后,地方才重视起来的。经过治理之后,林辋溪两岸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,已初步形成山地乔灌草共生共荣的良好植被,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了一些控制。但是……近年来,因为地价猛涨,很多人动了歪心思,又来毁林了……”曾老无可奈何地说道。
唐晨哑然失笑,不过也觉得甚是悲哀。
中国的农民思想还是太严重了,甚至可以说是千年以来一直都是农民思想,以土地为核心。
农村里面,经常发生纠纷的,永远是土地、水源这个两个话题。甚至在闽省这个彪悍地区,在古代经常发生械斗。明清的闽南地区,尤多宗族械斗,它或因争土地、水利而起,或因宗教信仰引发。一场械斗短则数天,长则双方成为世仇,老死不相往来。更彪悍的是,械斗中还有妇女和职业斗徒加入。闽省百姓为何好斗?这与当时闽省的地形地貌有很大关系。闽省山多地少人稠,在农业时代若想要相对安稳地生存,就必须占有足够多的优质资源。而肥沃的土地本来就有限,宗族之间必然是寸土必争。
和土地紧密相关的,还有水利等灌溉资源。沿海有“十案械斗八案水利”的说法,足见水利是械斗中的重要因素。以光绪末年福(fu)州长乐玉田、东渡的械斗为例,它便是因争水引起。当时两乡的居民前后械斗达四年,一度动用洋枪。期间,大小仗共斗了百余次,死伤十九人。明朝抗倭有三大将领,俞大猷、戚继光、傅应嘉,这三人被称为俞龙、戚虎、傅蛟龙。其中俞大猷跟傅应嘉都是闽省人,他们都来自械斗最厉害的泉(quan)州。从明清开始泉(quan)州就是械斗重镇,到了1981年,傅应嘉的故乡丰州镇傅、黄两大宗族之间还爆发过械斗。
所以,在闽省为抢地发生纠纷,一点都不稀奇。
别说土地了,帮派利益、宗教信仰,甚至风水纠纷都能引发械斗。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闽省人聚族而居,宗法观念强,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,个人纠纷一不小心就变成宗族矛盾。林辋溪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,虽然林辋溪现在的土地并不肥沃,但毕竟是靠近林辋溪,灌溉方便啊,能抢一点土地是一点土地。只要土地拿到手了,毁坏的生态系统算得了什么?
这样一来,林辋溪就遭灾了,生态肯定被带来破坏,最直观的后果就是径流量减少了……
(本章完)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