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倒不是张安世和丙吉软弱,想要讨好霍光,而是因为刘贺已经提前交代过他们,让他们不需要争辩。 通过糊名和誊抄之后,认出某一份卷子出自于何人之手,概率非常低。 用人来对抗人,效率很低;用制度来对抗人,效率很高。 刘贺就要看看,到底能高到什么程度。 霍光拿起了卷子,一份一份地读了起来。 这些文章与朝臣平日上奏的奏书差不多,读起来也不是一件难事。 霍光很想从中找到自己的子侄辈所写的文章。 但是读了几份之后,发现这想法简直不可能成型。 每张卷子是只有一个编号,字迹也大同小异。 而题目又是临时出的,也不可能在其中留下什么特别的暗语。 试着看了看之后,霍光就放弃了这份私心,只得专心致志地从内容上挑了起来。 很快,霍光不得不承认,不少郎官所写的考卷确实不错。 有理有据,切实可行,一些备战的策略甚至让霍光有所启发。 霍光一边挑选着考卷,一边就忍不住赞叹起来,刚才的那一点私心也被抛到了脑后。 刘贺默不作声,但是心中很是得意。 如此一来,将科举推到察举制所有的科目中,就顺理成章了。 四人一直忙到了深夜亥时时,才终于将所有的考卷阅完了。 其中最好的那十五份全部已经挑了出来。 这十五人就是要被填充到朝堂杂号大夫上的郎官了。 人选是定了下来,但是刘贺还要给他们一个名誉。 孰优孰劣,那是全都要排得清清楚楚的,不可有任何的含糊。 刘贺对这十五份做了排序,分为了甲乙丙三榜。 甲榜三份,从高到低,分别是状元、榜眼和探花。 乙榜五份,不再单独排名,全部都是进士。 丙榜七份,也不再单独排名,全部都是同进士。 第(2/3)页